案例分析|创伤后应激障碍

2023年12月07日 13:12:33

作者:李京渊  点评专家:梁月竹 

主诉 

性别:女性。年龄:26岁。情绪不稳,发呆发愣,紧张,害怕3月余。

现病史

患者4个月前遭受地震,目睹家里人被房梁砸伤,从此开始出现白天发呆发愣,注意力不能集中,总是自言自语,说一些和地震有关的话,莫名地哭泣、发脾气。晚上不敢睡觉,出现“闪回”症状,总说常常做噩梦,能够梦到发生地震的场景,经常被惊醒 ,醒后非常恐惧、害怕。看到电视里播报关于地震的消息时,变紧张、害怕;浑身哆嗦,甚至把自己蜷成一团,用双手堵住耳朵。家人曾带其到当地医院就诊,诊断“应激相关障碍”,给予药物治疗,效果不佳,来诊。

个人史

胞1行1,足月顺产,出生情况良好,母孕期健康。自幼学习成绩良好,人际关系一般,性格孤僻,内向,不善交流。无吸烟史及饮酒史,否认重大精神创伤。

体格检查

生命体征平稳,躯体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。

专科检查

意识清晰,定向力完整,接触可,对问话切题回答。存在感觉过敏,自觉对声音特别的敏感,经常容易被关门声、咳嗽声吓到,否认幻觉。思维形式、思维逻辑、思维内容等方面未见异常,表情显木讷,发呆发愣。当谈及地震相关的事情时,患者情绪明显变得紧张,双手紧握,肢体蜷缩,轻微颤抖,经过安抚后患者能稍微放松。自诉经常会梦到当时地震的场景,感觉自身又回到了当时,就控制不住的紧张害怕。对谈论地震相关的事情明显的回避,大喊“不要再说了”。家属诉患者近3个月容易发脾气,情绪不稳定,有时出现冲动行为。情感反应与周围环节协调,部分自知力。

辅助检查

头颅CT、心电图、脑电图、胸部X线片、血常规、血生化等均未见异常。 

诊断

创伤后应激障碍。

鉴别诊断

1.其他应激相关障碍:实际工作中,有的患者在遭受重大创伤性事件后,虽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和强烈的精神痛苦,但不能完全符合PTSD的诊断标准;也有患者从症状,病程及严重度方面都符合PTSD的相应标准,但诱发事件属于一般应激性事件,如失恋或被解雇等,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应诊断PTSD ,而应考虑适应障碍。急性应激障碍与PTSD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病时间和病程。急性应激障碍起病在事件发生4周内,病程短于4周。症状持续超过4周时,应将诊断改为PTSD。

2.其他精神障碍:抑郁障碍有兴趣下降,与他人疏远隔离、感到前途渺茫等表现,但单纯的抑郁障碍不存在与创伤性事件相关联的闯入性回忆与梦境,也没有针对特定主题或场景的回避。同样,以上这些特点也使PTSD区别于广泛性焦虑障碍。

PTSD与焦虑、抑郁并存的情况很常见,若患者的临床相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,应给出所有诊断。对病史的详细询问有助于了解各障碍间的相互关系。

3.考虑PTSD诊断时不能忽视器质性的问题,要注意在遭受创伤性事件时是否有头部外伤、一过性意识丧失等情况。癫痫、乙醇药物滥用障碍有可能诱发或加重PTSD症状。乙醇、药物急性中毒状态或戒断状态有时很难与PTSD区分,需注意观察,在乙醇、药物的效应消除后再做判断。

治疗过程

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,选择抗抑郁剂盐酸舍曲林和抗焦虑剂劳拉西泮片,并嘱患者适当运动,增加与人交流的频次与信心,定期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。盐酸舍曲林从小剂量开始,初始量给予25mg qd ,服用1周后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,加量至50mg qd。劳拉西泮片0.5mg qn治疗。服药6周后患者情绪明显改善,做梦的频率减少,严重程度也没有之前严重。停用劳拉西泮片,继续服用盐酸舍曲林加量至100mg qd。

治疗3个月,患者自觉不再紧张害怕了,能够面对地震相关的事情了,不再有回避行为和冲动行为了。治疗6个月后开始逐渐减量盐酸舍曲林至50mg qd,维持1年后最终停药。停药后患者坚持每周心理治疗1次,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。

预防及健康管理

开展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,告诉患者及家属,服药期间切记不可饮酒、咖啡、浓茶以及含有酒精成分的饮品。日常生活中应适当增加体育运动,保持积极的心态,提升自我内心的抗压力,增强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。如再遇到问题,可先通过增加运动、冥想、内观等注意力训练来缓解症状,如效果不佳应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,咨询专业人员获得帮助。

相关理论

1.概念

创伤后应激障碍( post-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, PTSD )是指个体经历、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,或收到死亡的威胁,或严重的受伤,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,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障碍。

2. 病因

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生的基本条件,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。其中包括战争、重大自然灾害、交通和安全生产事故、暴力犯罪事件、亲人丧失、严重躯体疾病等。除此之外,还有其他危险因素也值得我们关注。

专家点评

本病属于心因性精神障碍的范畴,起病受到应激源和个性心理特点的影响,应激源要有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。患者发病多在应激源事件发生后1个月以后,核心症状多表现为创伤性再体验症状、回避和麻木症状、警觉性增高症状等三组症状。儿童青少年期症状可表现多样,症状持续时间一般情况不超过6个月。在遇到此类患者时,应着重询问应激源的强度和频次,挖掘患者的典型症状,一般不难诊断。鉴别诊断方面,要和其他应激相关障碍相鉴别,仔细了解病史、清楚症状发生时间与应激源时间,且症状大多不超过半年,一般不难鉴别。治疗上除首选心理治疗合并药物对症,疗效比较好,有效率能达70%左右,但是对于特殊情况,还可以使用MECT治疗等非药物治疗。对于儿童青少年的PTSD患者,往往会共病其他精神疾病,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外,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应作为首选,并且要加强健康教育,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,最大限度的预防PTSD的发生。

参考文献

[1]沈渔邨.精神病学第5版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9

[2]沈渔邨.精神病学.第6版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8